小承气汤出于《伤寒论》,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 太黄四两厚朴二两(灸,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本方是张仲景为阳明燥结证而设,阳明燥结证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燥实内结,形成阳明燥结证,二是平素汗多,伤津化燥成实.也可形成阳明燥结证. 临床中,阳明燥实而引起谵语的患者不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较多),而由阳明燥实引起小儿厌食症者较多见, 小儿为纯阳之体,正处发育长身体阶段,心火肝火偏旺,而且口渴感也没有成年人成熟敏感,往往身体需要水分时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另者,小儿往往好动,加上内火偏旺,容易出汗,造成津液损伤,这时大便干,或三四天才一解,甚至解便困难,要用开塞露之类才能够解出大便.形成了阳明燥结证,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而致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传统中医是没有这一病名,隶属恶食,伤食,食积范畴.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常常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致厌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云:“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都说明厌食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 小儿厌食症主要表现:食不香,进食少,口中含饭老不呑下,三餐进食时间长,大便干,或多天一解,或解大便难,得靠开塞露,平素显得较烦躁,脾气较娇,晚上睡时头及脖子上汗多,而且睡中翻来翻去,或半夜醒来哭个不停,睡中磨牙,肚子较大,且绷得较紧.,面色较苍白,或呈白斑,较消瘦不长肌,易感冒. 人们都知道厌食是脾虚所致,但往往补脾忘记了一个“通”字,给小孩不少健脾药,但厌食症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我常用小承气汤加味治疗小儿厌食,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张某某,男,2周岁半,门诊时由其母亲代诉,患者足月顺产,母乳喂养为主,简喂奶粉,七个多月开始喂粥,不满周岁断母乳,近半年来每餐进食很少,喂在嘴里老是不愿呑下,要大人追着喂,一顿饭没一个半钟头不能完成,曾服用健胃消食片,补钙片,B什水,糖泡参,太子参蒸瘦肉等,总不见改善症状.患者较消瘦,头发稀黄,腹部园突,腹肌绷紧,大便难解,经常使用开塞露通大便,睡中头及脖颈上常多汗,烦躁,翻来覆去,脸色苍白,隐现白斑,双手食指气关呈紫红开叉纹,患者平日喜食甜品零食.证属脾虚积滞,宜消滞健脾,用小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3克枳实6克厚朴5克隽三仙各18克乌梅5克使君子5克,内金5克,水煎服,5剂,并嘱少食甜品零食.,服完后二诊,大便正常,腹部较小较软,前方加大子参,再进5剂,一个月后追访,诸症改善,饮食正常. 小儿厌食,以前人们俗称疳积,中医把它分为食积,虫积,气积,湿积,,,,,,所表现的症状都是以厌食为主,余症除上述的外,也有太便稀溏,腹部陷凹,一派脾阳虚弱的,这不在本文讨论中,须另论. 同时要引起注意的是,1,小儿平素不要吃太多的甜品,甜品很容易造成脾虚脾湿而生痰,除了造成小儿厌食外,还较容易引起小儿咳喘.2,小儿要常喝温开水,少食冷饮之类, 欢迎转载,须署名并注明文章来自临床经方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