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跑偏少年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跑

时间:2016-11-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昨天,

我们推送了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的观点。

???点我可回顾

一些人在问,

陈专家在孩子教育上做了些什么?

他们认为,陈建翔提倡的“我”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他什么都不管,孩子他妈在管。

事实上,陈建翔是一位很出名的父性教育专家,主张父亲的爱要撑起家庭教育的半边天。

陈建翔

之所以再度提及陈建翔,一个原因是感觉到有些家长真的需要休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反思下自己,适度做一些调整。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一切拒之门外,认为:我没有问题,是因为社会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下家庭教育的话题。《文汇报》前日发表了首席记者唐闻佳采写的在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年会的一则新闻,有点意思。

报道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教授在追踪了问题少年十多年后,他发现,每个“跑偏”少年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跑偏”的家庭。比如,在那样的家庭里,爷爷成了孙子,孙子成了爷爷……一切的乱套就这样开始了。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新闻。招考君经常听到学校的老师说: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往往要在大人身上找。

金尚中学心理老师李远曾经说,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向她求救,深谈后,她得出的结论是:孩子没有问题,是父母出了问题。

她举例说,家长在暑假学校放假时打“老师,你明天到学校去,我有事找你!”李远说,可想而知,家长这种习惯性的命令式口气,会激起青春期孩子多大的反感。

回到上海会议▼

第三届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年会近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发展变化中的亚洲家庭治疗”,这是每年一次的亚洲家庭治疗顶级大会,由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主办。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杜亚松是这次大会的执行主席。他们这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家庭治疗师。

家庭中,如果孩子有问题,很可能他们仅仅是问题的表现者,或叫“替罪羊”“索引病人”,真正需要调整的是家庭关系。

零陵路上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大楼,每天迎来各地病人寻求心理援助。杜亚松清楚记得,年12月18日该中心运行第一天,有60个人来求助,如今,一天有多人次来求助。近20年时间,求助人次的增长,体现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正视。而在这些人群中,不少是青少年,姑且称他们为“问题少年”。

“儿童青少年遇到的成长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交往压力,以及成长中的各种困惑,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睡眠障碍、逃学、偷钱等一连串问题。”十多年的时间,杜亚松观察到,当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内化可表现为网瘾、毒瘾,外化可表现为打爸妈,打同学,炮制校园欺凌事件。在他看来,这是同一种性质,“一个是给自己的伤害,一个是给别人的伤害”。

与这些孩子走得越近,杜亚松越感到:家庭中,如果孩子有问题,很可能仅仅是家庭问题的表现者,或叫“替罪羊”“索引病人”,真正需要调整的是家庭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家庭出了问题。

杜亚松总结出“问题少年”普遍来自3类家庭:

  

第一类家庭

孩子与妈妈过分亲近,俗称“妈宝”,由母亲包办一切。

  

这类家庭,爸爸被丢掉了,只能“跑别人家去”。扭曲的家庭关系下,孩子长成“问题少年”,出现各类问题。

??解决药方:解除妈妈与孩子的“同盟关系”,让夫妻归位,让孩子长大。

第二类家庭

第二类家庭中,爷爷奶奶来了,祖辈的介入让爸妈的功能丢了。这代老人当年普遍为双职工,顾不上“80后”的子女,如今就把双倍的爱投到第三代身上,绝对溺爱,结果“孙子变成了家庭里的爷爷,爷爷变成了孙子”。

  

与此同时,爷爷奶奶开始唠叨,指责父母的不是,后者也会有不满。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成了“一锅粥”,精神科医生形象地说,很多问题少年的家庭就是“天天在煮粥”,一团乱。

  

上世纪90年代一首红遍中国的电视剧主题曲唱到:爹是爹,娘是娘,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杜亚松说,要解决这些家庭问题,就得像歌里唱到的“让一切归位”。

  

??解决药方:温柔地让爷爷奶奶走开。爷爷奶奶这代人要做回自己。尽管这很难,他们这代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普遍没有“自我”。建议不妨外出旅游,或参加老年社会组织。年轻的父母则要定期带孙辈回家看老人,让父辈有表现的机会,哪怕就是烧几个拿手菜。这样一来,父母的功能有了,承上启下、传宗接代的文化也沿袭了,家庭更和谐。

第三类家庭

第三类家庭是单亲家庭,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与母亲的组合。母亲成天指责父亲的不是,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老公。这类母亲对孩子的物质供应很充分,却在无形中压抑孩子的成长。

??解决药方:要让单亲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不能在孩子身上,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婚姻寄托。这样一来,家庭和谐了,孩子长大了。

  

杜亚松形象地说,每个人的成长系统就像俄罗斯套娃,最里头一层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出生后,在母亲的怀抱里;等会走路了,就在母亲周围玩耍;然后,进入幼儿园、学校、社会……圈子越来越大,但当一个人出现问题,就要回到家庭这个最初的小圈子里。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孩子身上可以表现为拒绝上学、多动症、无法安睡、吸毒……要拯救“困境中的孩子”,必须“解剖”这个家庭。

  

当家庭出现问题,会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如,“拒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家庭治疗师李菲菲报告了一个案例“不愿上学的孩子与过度纠缠的母亲”。

“一个逃学孩子的家里很可能有一个喜欢纠缠的家长,这个家长多数情况下是那个无助的母亲。”李菲菲注意到,一个无助的、被“冷落”的母亲,在父亲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回应,就会把过多精力投到孩子身上,而“孝顺”的孩子为了陪伴和帮助母亲,就用不上学这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向父亲申讨。

“孩子不上学,或者说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占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10%,也是心理专业人员在临床中遇到的较棘手的问题。”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孟馥认为,孩子长大其实是一个跟家庭、跟父母渐行渐远的离家过程。离家的本质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独立,而家庭没有解决的冲突是孩子长大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孩子不上学的行为与家庭、父母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密切关联,帮助家庭解决这些未解决的冲突,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长大离家。

还有专家发现,相比门诊中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带他们来看病的家长更需要看病,这些家长本身有各种偏执、焦虑的表现。家庭治疗就推动参与父母的夫妻和亲子关系,恰能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另外,吸毒少年何尝不是对问题家庭的逃避。家庭治疗师就发现,成瘾行为其实是一种对亲密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寻求,成瘾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包括毒品成瘾。所以,对毒品成瘾的干预重点在于和原生家庭的重要抚养人 (通常是父母) 建立亲密关系,重新建立自我概念,中止孩子们自我伤害的内在需要。

  

在对I型糖尿病儿童、哮喘儿童、厌食症青少年等心身疾病家庭观察后,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有4大特征:人际纠葛、过度保护、互动僵化、冲突无法解决。4个特征如果同时存在,产生的一连串家庭模式会助长儿童青少年个体出现身体症状。

  

但通常情况下,

家长没意识到是自己出了问题! 

台湾研究人员纪盈如报告了一个案例:一对彼此仇视的台湾父母带着两个分别被诊断为亚斯伯格与情绪适应不良的女儿前来求助。但治疗师在跟进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夫妻关系中充满了冲突与怨怼,他们不明白就读小学的两个女儿分别出状况,其实是夫妻自己出了问题。治疗师在20次治疗历程中,记录下这对夫妻如何从严重冲突转为冷静理智看待彼此、明白处理好彼此关系对解决孩子问题的贡献、愿意好好处理夫妻关系、最后看见孩子问题的转变。

  

华人家庭中,夫妻对孩子的重视总是胜过对彼此关系的重视。结果造成“困境中的孩子”,要拯救他们,必须先“解剖”“治疗”这个家庭。

  

其实,这与整个心理治疗理念一致。治疗师随着心理治疗深入,认识到某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们的家庭成员密切有关。

心理治疗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有时治好病人,可病人一回家就会复发,医生拿病人家属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因为他们是“正常人”。但他们真的正常吗? 事实并非如此。整个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而“被认定的病患”不过是家庭这个病人的一个“症状”而已。治疗上,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针对整个家庭关系问题进行治疗。

父母真的越来越不好当了。

看官,您赞同

“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父母的问题吗?”

欢迎在文末“写留言”告诉我们!

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整理自《文汇报》

编辑:蒋含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日报社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yhrm.com/jbzl/1779.html

------分隔线----------------------------